【轉載數位時代 / 陳映璇 報導】
面對未來30年淨零轉型的大工程,政府拋出2050淨零路徑圖,但在以價制量的減碳力道上,及能源轉型相關配套,還需要有更具體的作法。
是一項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之大型轉型工程!」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強調,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已成為國際逾130多國的共識,台灣也在30日公布2050年路徑圖,過去台灣高達97.4%能源仰賴進口,2050年將降至50%以下,更重要的是,面對國際碳管制加嚴挑戰,台灣須提前布局淨零轉型。
針對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政府將,推動「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四大轉型策略,並建立「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基礎環境,預計將投入近9千億元資金,但在以價制量的減碳力道上,及能源轉型相關配套,需要有更具體的作法。
挑戰一:停電頻繁、高綠電占比是天方夜譚?
建議:強化節能措施、智慧電網
從能源轉型來看,2050年台灣再生能源占比要超過6成,國發會預估,以2020年台灣用電量達2712億度電來看,以每年平均用電成長2%、正負5%,到了2050年上看5731億度,是目前的2倍多。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劉志文觀察,台灣推動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為主,未來太陽能電廠需要使用更多的土地、離岸風電則是海域越蓋越深,「但是台灣地狹人稠,若到了2050年每年都是2%用電成長,(再生能源上看6成比例)挑戰性就非常高。」
面對用電量節節攀升,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展南認為須從管理面著手,「台灣淨零路徑列了12項關鍵策略,很遺憾沒有策略的順序排列,如果我來列,會把能源效率(節能)排第一。」他擔心從現在到2025年,核能機組、燃煤機組面臨退役潮,若新的機組沒有如期商轉,就會造成供電吃緊,因此需求面的管理,如產品能源效率提升、節能計畫,是當務之急。

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則說,要容納這麼多再生能源的前提是電網系統一定要夠穩定,過去靠的是發電機,現在則納入更多元的外部資源,「303機組跳機時,電力交易平台上30MW(交易容量)儲能每一台反應都很快、可以馬上放電,恢復電網頻率。」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也認同儲能重要性,他形容再生能源與儲能就像是舞伴、兩者需搭配,未來不管是區域儲能、電網儲能,甚至家用儲能相關技術都會慢慢上來。面對電力供給端的變化,智慧電網也要納入配套,特別是「電力系統保護協調」。以303全台大停電為例,當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時,如何縮小故障範圍,別讓事故範圍擴大,是接下來智慧電網強化的方向。
吳進忠更引用了國父孫中山的名言:「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無論2050年台灣有沒有條件容納這麼多再生能源、無論成功與否都還是要去做,只要做就有機會,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不只是台電一間公司。
▲政府公布2050年淨零路徑當日,在工研院一場「公私協力提升供電穩定與綠色價值座談會」上,從台電、工研院、學者首度回應對於2050年淨零路徑的看法。
建議:建立有效碳定價,強化綠色消費
投入淨零轉型,政府盤點從2022年至2030年約有9千億元預算需求。預算來源包含4400億元來自國營事業投入能源轉型及淨零轉型投資、約1200億元來自既有推動能源轉型及農業綠色給付等中長期計畫,3200億元則是新增計畫。環團綠色和平質疑,國營事業財務狀況吃緊,加上缺少有效碳定價,9千億淨零預算恐成空談。
且對於用電大戶、排碳大戶缺乏強而有力的減碳機制。舉例來說,面對近期電費調漲聲浪,今年第一次電價費率審議會就以烏俄戰爭造成能源價格波動為由,暫緩今年4月至9月的電價決議,延後至6月底做出決定,目前仍維持平均每度2.6253元。
從數據來看,國內契約容量在800kw以上用電大戶,耗電量占全國近5成比例,但以2020年平均電價來看,台灣工業電價2.4461元,卻長期較住宅電價2.5596元來的低。
能源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趙宏耀觀察,若民生電價不漲,工業大戶就占便宜,但若單獨漲大戶,需要有一套邏輯來說服企業,「現在企業(節能)主要來自供應鏈減碳的壓力,若接下來民生綠色消費力量增強,甚至成為一股社會風氣,才能讓製造業從源頭減量。」
另一方面,國內年排放量2.5萬公噸以上的排碳大戶,據統計總排放量超過200萬公噸,占全國碳排高達七成八。藉由徵收碳費的碳定價機制,除了達成減量目標,也落實污染者付費的精神,但路徑報告僅強調環保署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徵收碳費、徵收碳費會「專款專用」,碳費用在溫室氣體減量、發展低碳、負排放技術,帶動低碳經濟發展。至於詳細徵收費用、規劃時程仍遙遙無期。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倪茂庭建議,費率訂定應參考環保署先前委託的英國研究機構倫敦政經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每公頓碳費課徵新台幣300元以上、2030年時每公噸上看3000元,對產業來說才具有減碳力道。
責任編輯:侯品如
#能源環保 #淨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