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數位時代 / 王志仁
不投入先進製程,英特爾在CPU的僅存優勢也會流失,投入代工又會撞到台積電這座大山,這不是技術領先就能解決的難題。
英特爾3月12日宣布任命陳立武(Lip-Bu Tan)為公司新任執行長,先前傳出,劉德音也在CEO候選名單內。如果真如傳聞,為何最後是陳立武出線?
這兩位都和英特爾有淵源。劉德音從柏克萊拿到博士學位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英特爾當研發工程師。
陳立武則曾是英特爾董事,但和前任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有諸多意見不合而辭任。
基辛格 圖/數位時代雜誌
基辛格離開,陳立武被找回來,代表英特爾會有大的變動。在新人事消息出來前,英特爾的董事各有意見,
相互集結投書媒體,就連前幾任的CEO貝瑞特(Craig Barrett)也跟著在3/1投書《財富》(Fortune)雜誌湊熱鬧。
英特爾前CEO貝瑞特(Craig Barrett)
圖/ 財富雜誌
我曾採訪過貝瑞特,他曾是英特爾共同創辦人葛洛夫(Andy Grove)手下的二號人物,
並在葛洛夫卸任後接手CEO。
貝瑞特很難談得上雄才大略或有開創性思維,但執行力很強,也是葛洛夫想法的忠實執行者。
老派英特爾:自主技術領先最重要,分拆或將代工事業賣給台積電不可行
貝瑞特在《財富》的投書,表達老派英特爾的思路,認為自主技術領先最重要,
分拆或將代工事業賣給台積電不可行;他支持基辛格在任的努力,在二奈米上已離台積電很近,
ㄧ但追上或超越,英特爾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他並認為,過去十年最大亂源就是董事會,
應該要負最大責任,英特爾應該重新找回基辛格。
這讓人有點今夕復何夕的感覺。1997年我採訪葛洛夫時,
他就提到技術領先的重要,貝瑞特是完全copy exactly.但是今日的產業江山早已不復當年。
七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研發和蓋廠買設備的支出,不像過去是線性而是指數型上升,
一座廠至少200億美元起跳,這是為何目前只剩三家的原因。
三星是最大記憶體業者,英特爾是最大邏輯電路業者,
兩家公司的產品都需要持續靠先進製程來維持領先地位。
可是一旦投資蓋新廠,光靠自家產品又填不滿產能,所以必須發展代工業務,
否則龐大的折舊攤提就會成為財務黑洞。
英特爾去年虧損188億美金(2023年是賺17億),代工事業的虧損就占134億。
雖然代工的虧損項目沒有細分,但應該是折舊費用。
要發展先進製程,就要發展代工業務,但客戶不夠多就會被折舊壓垮;
代工客戶不夠多,那就要自家產品夠多能填滿產能,
但英特爾目前主力產品還是在PC和伺服器的CPU,在AI和其他領域雖然努力但成果有限。
圖/ Intel 提供
英特爾下一步,不是川普說了算!
不投入先進製程,英特爾在CPU的僅存優勢也會流失,投入代工又會撞到台積電這座大山,
這不是技術領先就能解決的難題。貝瑞特認為,過去十年英特爾董事會失職,分拆是過度簡化了議題,
但看來他可能才是簡化議題的人。
陳立武有半導體業經驗也做過多年創投,有豐富make a deal經驗。
他的任命除了向白宮傳遞一個訊息:
英特爾下一步怎麼走,經營團隊和董事會說了算,不是坐在橢圓辦公室那個人,
以及,這家成立57年的老牌公司,在第九位CEO上台後,是該做點改變了。